App設計師一定要知道的App設計五大注意事項

從事 App 使用者經驗設計,偶爾參考別人的使用者介面設計和風格,其實是一種很好的啟發,雖然有人會說這會扼殺創意,甚至擔憂以後所有的 App 可能都會長得一樣。但前人走過的路,的確有許多值得借鏡學習之處。Medium 一篇 《Misused mobile UX patterns》為此整理出五個面向,提供設計師們參考。

不要讓導航功能被隱藏

有關漢堡 圖標的討論,已經至少有超過 50 萬篇的文章出現在網路,且多數設計師對這件事的看法都是持反對的意見。而主要的反對原因,並非圖標本身,而是因為它隱藏了圖標本身具有的導航功能。儘管如 此,漢堡圖標當初的設計,最主要想解決的問題就是有時資訊太過豐富,設計師無法一次將其全放進手機有限螢幕的空間裡的問題。

但實驗證明,完整標示的目錄選單,所增加的用戶參與度和滿意度,甚至為 App 所帶來的收入卻是增加的。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許多設計師都開始將自家的 App,從漢堡圖標改為可標示完整功能的目錄選單。

不要設計意義不明的圖標

好 的圖標的確可以快速使人聯想其功能,但標示不明確的圖標,卻可能讓人摸不透它究竟代表什麼意思。由於手機螢幕所能顯示的空間有限,所以毫無疑問得運用圖標 取代文字標籤,是較有效益的。不僅如此,象形文字由於不需透過翻譯,就能被大家所理解,也因而成為每一個 App,都愛用的方式。

但 你可曾想過,有時候使用者並未和你有一樣的默契,能夠很快辨識出該圖標的意義,又或他們根本沒有額外的時間,去探索和認識新的圖標。不過這並不表示在 App 上使用圖標是不好的事情,其實現在已有許多圖標是被人所熟知的,像是三角形代表「影片播放」、放大鏡代表「搜尋」等。

這裏的建議是,較為複雜或者抽象的功能,可能還是得加上適當的文字說明。當然,加上文字說明後的圖標,仍有其意義與必要性,因為圖標比起單純的文字顯眼許多,且更能夠展現出 App 所欲傳遞的風格。

不具導航功能的手勢不要用

自從 iPhone 在 2007 年被推出後,觸控螢幕技術就逐漸成為主流。因為使用者除了點擊和輕敲螢幕之外,也多了捏、滑等手勢動作。另一方面,設計師也熱愛手勢這樣的功能,因為透過手勢操控 App,就能夠節省手機螢幕上的顯示空間。

在 App 介面設計手勢的第一件事是,人們必須有意識得知道有「手勢」這項功能看可以運用,否則就不會有人去使用它,而手勢和圖標有相同的問題,使用者僅能夠理解簡常見的手勢所帶來的功用,像是滾動和縮放,但除此之外,其他的手勢則必須依靠使用者主動得挖掘和學習。

比較麻煩的是,手勢在 App 介面上的應用,目前還算是較新的領域,所以光是在刪除電子信件上,手勢可以怎麼滑,也還沒有一個較常見的標準設計。

登入頁不要總是塞滿教學資訊

對 於第一次接觸某個 App 的使用者來說,登入頁顯得格外重要。而大多數的 App,通常會在一開始就進入教學頁面,引導使用者如何使用 App。但這時只會換來使用者的快速跳過,又或者即便他們留意到了你的教學,但在進入 App 之後,又會完全忘記自己剛剛看了些什麼。

比 較好的方法是,可能可以像 Slack 一樣,簡單介紹一下公司的優勢,或者像 Duolingo 一樣,多一些互動式的教學設計,讓使用者一打開 App,就快速進入 App 進行試用,或以有趣的互動方式提供語言介面的選擇,畢竟實際動手執行,總是比用眼睛看要如何做,更能夠快速得學習。

不要忽略空白狀態的重要

空 白狀態通常出現在使用者第一次使用該功能或發生錯誤等狀況,其設計往往容易被沒有經驗的設計師忽略,但它卻是使用者體驗相當重要的元素之一。有些設計師會 把錯誤訊息或空白狀態的頁面,當作一個可以發揮創意的地方,同時那裡也是展現視覺美感和品牌個性的地方;有些設計師則會在空白狀態中,放上更直覺式的設 計,藉此引導使用者使用 App。

看完上述五點,也許有人會發現文中所點出的錯誤設計,其實不乏許多備受歡迎的 App 當前都正在使用,或曾經有過;也有人可能會感到震驚,因為自己竟然從來都不認為它們在使用上有什麼問題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,大概是因為人們早就逐漸習慣於 這些使用上的不便利,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時時改善設計,最好的方法還是必須經常提出質疑,並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著想,畢竟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有所謂的完美無缺 的設計。

(此篇文章為網路轉載,如有侵權請告知,會盡速將文章下架!)